大码女装,只能活在国外?原创
当国内女装试图把女性套在童装里时,海外的大码女装正发展得如火如荼。
近日,美国百货公司集团梅西百货(Macy’s)宣布推出首个自营女装品牌「On 34th」。
On 34th专为新时代女性所打造,以简约的高品质单品为主,强调多元化与包容性。该品牌拥有超过750个SKU和250种款式,包含日常通勤款服饰、各类配饰单品等,定价为18-300美元,尺码范围为XXS至4X。
很难想象这个尺码范围能在国内找到共鸣。毕竟在BM的标准里,身高175CM的女生,体重也得控制在55KG才算合理,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使用的身体质量指数BMI(用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大于或等于25即为超重,大于或等于30即为肥胖。按照BMI的测算方式,175CM、55KG的女生,BMI为17,远未达到超重的水平,更算不上肥胖。
即便是一些女明星,在如今一日缩水的尺码面前都难免被“羞辱”到,在优酷热播的综艺《是好朋友的周末》里,曾被称为是“排骨精”的女明星Angelababy试穿了一条裤子,结果到了试衣间发现,这条裤子小到根本穿不下。张馨予更是在微博多次表示,有些商家提供的大号衣服自己都穿不下,“100斤以上没资格穿。”
部分商家也表示女装有越做越小的趋势。广州市某服装制衣厂在接受采访时表示,2020年以前的女装的尺码还是比较正常的,“2020年以后,服装厂里接到的小码订单就变多了,虽然没有具体统计过,但以前基本只做S、M、L三个尺码,现在要求做XS码的商家越来越多了。”
此外,也有不少消费者表示,尺码本身也在缩水,明面上是L码,穿在身上像S码。“我觉得真正需要的不是大码女装,是所有的女装品牌都把码子做大一点!!你看看人家欧美的码!!中国那XL像XL的样子吗?!”
尽管《2023-2028年中国大码女装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指出,随着女性消费群体增加,经济水平提升,审美逐渐多样化,大码女性的需求逐渐被重视,但大码女性的选择并未因市场潜在的增长趋势而变多,所谓的大码女装并不能缓解女性的焦虑。
大码服装的打版过程较为复杂,除非是专注做大码女装的商家愿在打版和尺码上多花心思,大多数商家出于利益考量,并不会专门为大码群体设计版型,而是将经过市场验证的小码网红爆款直接拿到工厂,经过粗暴放码投产后,加几个关键词上架就成了大码女装。
简单“加码”而成的所谓的大码女装频频翻车,甚至催生出一批测评大码女装的账号,在去掉滤镜的测评号中,那些穿在模特身上的大码女装无一例外都成了“丑衣服”。
相比于国内,海外对大码的定义更为宽容,北美大码女装品牌BloomChic创始人、美特斯邦威创始人周成建之子胡周斌Bill便提到,国内的大码女装和海外完全是两个概念,在海外的大码可以做到30码,很多工厂压根没见过这么大的尺码,“我们这里最小的尺码对于国内的大码女装来说还是太大。”
更宽容的氛围造就了更具前景的市场,根据大码女装上市公司Torrid招股书披露,北美大码女装市场在2019年达到850亿美金,预计2026年将达到1200亿美金,年复合增长率为常码女装的两倍。另一方面,美国人群的肥胖率在2007年至2017年由33.7%提升至42.4%;仅在2010-2015年5年间,购买Plussize的青少年人群占比已由16%提升至34%。
在Bill看来,“大码”这个词其实有点被过于标签化了,甚至还带有一定的负面解读,服饰应该将“功能隐于时尚”,不止是舒适,还要适穿,“时尚更是一个表象的视觉美学感受,每个人对时尚都有不同的定义,将功能隐于时尚本身就是用户对于时尚的诠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