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嗒出行登陆港交所IPO,成中国共享出行第一股

观潮新消费新出行2024-06-28 10:18 品牌
5次递表,终于如愿IPO。

6月28日,嘀嗒出行正式登陆香港交易所主板,成为“中国共享出行第一股”。最终发定价每股6港元,全球发售净筹约1.82亿港元。

在上市仪式上,嘀嗒出行创始人兼CEO宋中杰表示:“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不仅是我们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更是一个全新起点。我们将以更坚定的信念、更创新的思维、更拼搏的精神继续前行。我们一定会加倍努力,为社会、用户、股东和员工创造更大价值,更早实现‘让路上没有空座’的愿景。”

根据披露,在此次嘀嗒出行募资金额中,有50%将用于扩大用户群并加强营销推广计划,35%将用于提升技术能力和升级安全机制,15%将用于提升变现能力。

2020年10月,嘀嗒出行首次向港交所提交招股书,但未见下文,随后分别在2021年4月、2023年2月、2023年8月再次提交招股书,不过同样不了了之。

直到今年3月19日,嘀嗒出行第五次向港交所招股书,这次终于有了进展。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出行市场中很多企业都加快了IPO进程。今年3月、4月,如祺出行、曹操出行分别向港交所提交招股书,享道出行计划在今年下半年冲刺IPO。

以技术助力的顺风车服务在中国仍处于起步阶段。出租车和网约车各自在中国汽车客运市场中的市场份额均远超顺风车。具体而言,按2023年交易总额计,出租车、网约车及顺风车的市场份额分别为54.2%、41.4%及4.4%。

招股书称,中国顺风车市场的交易总额预期将由2024年的371亿元增加至2028年的1039亿元,于2028年将占中国汽车客运市场8.4%的市场份额,2024年至2028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9.4%。根据同一资料来源,中国汽车客运市场的交易总额预计将由2024年的7227亿元增至2028年的12389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4.4%。

对这个行业接近30%的年化增速预测,嘀嗒出行解释称:主要是由于网约车市场已经进入成熟期,有200多名市场参与者,而顺风车市场的市场参与者数量仍然有限,预计会有更多的参与者出现,这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市场潜力;此外,目前的市场规模相对较小,预计将会以较高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相比之下,2024年至2028年,中国出租车市场的交易总额预计将以7.3%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中国网约车市场的交易总额则预计将以19.5%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

关于顺风车的优势,嘀嗒出行表示:"我们吸引及维护用户的能力部分取决于我们所提供产品的便利及可靠程度,包括我们提供令人满意的用户体验的能力。例如,利用先进技术,我们的顺风车平台将乘客与相近出行路线的私家车车主匹配,并允许私家车车主在各方同意下每次出行接乘多名无关联的乘客。"

此外,由于顺风车平台与网约车平台的业务模式不同,其单位经济指标通常存在明显差异。具体而言,于2023年,主要顺风车平台的平均服务费率约为9.8%,而主要网约车平台的平均服务费率则约为27.1%。

嘀嗒出行解释称,该等显著差异乃由于顺风车平台与网约车平台之间的业务模式及运营成本不同所致。网约车平台通常会在乘客激励及营销活动方面投入更多资金,以提高用户参与度,从而导致较高的平台运营成本,司机可获得的佣金随之降低。相比之下,顺风车平台的运营成本相对较低,因此可向司机收取较低的服务费,司机可获得的佣金随之增加。因此,与网约车平台的司机相比,顺风车平台的司机可获得的佣金比例较高。于2023年,主要顺风车平台的司机平均佣金约为89.5%,而主要网约车平台的司机平均佣金约为70.3%。

国内顺风车市场高度集中,按2023年顺风车搭乘次数计算,前三大市场参与者的市场份额为96.1%,其中嘀嗒出行名列中国顺风车市场第二,市场份额为31.0%,其中排名第一的公司A应该是哈啰,排名第三的公司B应该是滴滴。

嘀嗒出行主要通过向在公司平台提供顺风车搭乘服务的私家车车主收取服务费产生收入,其次是向出租车司机收取服务费。嘀嗒出行收入主要来源顺风车平台服务,智慧出租车服务、广告及其他服务(主要包括汽车增值服务)对于营收贡献比例较小。

招股书显示,公司在2021年、2022年及2023年,顺风车平台服务产生的收入分别为6.95亿元、5.15亿元及7.74亿元,分别占同年总收入的89.0%、90.5%及95.0%

此外,嘀嗒出行是出行平台中为数不多实现盈利的企业。2021年至2023年,嘀嗒出行经调整后的净利润分别为2.38亿元、8471万元、2.26亿元。

本文为观潮新消费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观潮新消费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可发邮件至editor@tidesight.com联系授权,并在文首注明来源观潮新消费(微信公众号ID:TideSight)及作者名字。如不遵守,观潮新消费将向其追究法律责任。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仅作为资讯传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观点导向,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